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市级 > 赣州 > 经济> 正文

赣州经开区畅通运行“微循环” 助力园区企业复工复产再赋能

编辑: 王嵩来源: 经济晚报2020-02-24 10:48:41

​  金进实业缺工400、光宝力信科技缺工200,得抓紧与园区赣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对接;沐坤科技、博纳斯科技等公司都计划引进高层次人才,可要考虑努力促成他们与园区赣州智研院达成合作;江西众安实验室、环测设备都调试到位,园区内企业职业病鉴定与普及是短板,得用好企业资源……连日来,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岭科创园抓实“千名干部帮千企、防控疫情促生产”工作,逐一指导园区内90家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复工复产,并通过盘活赣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赣州市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等资源优势,积极对接企业发展需求、推动园区内科锐特公司成功对接众安公司和曼妮芬公司的无尘车间项目,为企业抱团发展赋能,努力推动园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光宝力信科技复工复产后,抓紧生产,力争实现开门红。

  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复工复产工作,不仅关系到抗疫物资的持续保障,关系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和对外开放深化。“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影响,企业在复工复产中的确面临一些困难,特别是前段时间,复工人员返岗难、生产物料供应不足、防疫物资相对短缺等问题突出。但园区企业迅速抱团,章贡酒业捐赠75%消毒酒精给园区企业,满足员工的防疫需求;裕丰智能则组建志愿消杀防疫队,用无人机等设备义务为园区及企业进行消杀。”赣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科技企业管理处处长张福兰说,“企业间的互通有无、互相帮助给我们很大启发,这不仅为园内企业复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深耕于此还能为园区企业复产赋能。”



  严格实施封闭管理,金进实业安排大巴隔位坐、点对点接送员工上下班,避免途中交叉感染。

  复工就是稳就业,复产就是稳经济。有序推动工业企业复工复产,促成园区企业间需求的对接,进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微循环”畅通,是当前工业园区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紧迫任务,也是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今年复工较往年晚了14天,且复工比例才80%,要完成首单交货并稳定今年已收单量生产,至少有400员工的缺口。”聊起复工复产,金进实业(赣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叶良德说出了心中苦恼。该公司主要生产口腔护理产品、高精密马达等高科技电子产品,2019年出口销售额3.5亿元。

  “叶总,别太担心。公司用工缺口大致情况我已跟赣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沟通,你们也再具体对接下,有困难大家一起想办法。”一旁挂点帮扶该企业赣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干部于龙盛说。

  赣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的管理模式,引进宁波伯乐遇马公司运营管理机构,通过“以投代招”的创新型招商模式,推动园区发展。一直来,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涵盖人才服务、社会保障、人事代理、创业贷款、求职登记、招聘咨询、教育培训等服务。2019年为园区用人企业(单位)服务1632家次,服务人数27786人次。宁波伯乐遇马公司运营总经理上官尉歆说:“为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下一步,将用好信息化数据平台,突出专业服务,通过采取‘独立 集中’‘共享办公’等举措,充分利用空间安置入园企业,提高空间利用率,提高资源对接及赋能,进而帮助园区企业有序发展。”

  如何帮助园区企业在逆境中转危为机,用好赣州智研院资源,让企业重新审视数字化转型中的得与失,重新评估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企业发展的“破“与“立”,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是金岭科创中心工作人员这段时间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工业发展赋能,赣州智研院以“赣州特色产业 智能”为方向,在绿色工业、实木家具、红色教育旅游、白色医疗等领域实现新经济增长极。


  赣州智研院于2019年4月成立,立足赣州“两城两谷两带”,运用“5G VR AR AI 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以由甘中学博士为核心的83人的创新团队为技术支撑,实现了以“赣州特色产业 智能”为方向的创新,力争在绿色工业、实木家具、红色教育旅游、白色医疗等领域实现新经济增长极。“虽然我们成立还不到一年,但已成功申请8项专利和36项软件著作权证书,其中9项已授权、1项已测评,完成4篇文著期刊发表,4个商标注册,形成6份行业报告,参与建设4个科技展馆,并成功孵化冠英智能等5家企业。”赣州智研院副院长刘纯国介绍说。为帮助赣州制造业特别是园区制造企业升级发展,赣州智研院将以“聚焦赣州特色产业,发展群智智能技术”的统一经营战略,重点围绕“稀土、实木家具”产业赋智赋能,打造“赣州智能 产业”的新模式。并进一步通过人才集聚,攻克转化一批赣州工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带动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壮大,催生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作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着力打通园区企业用工难、疫情防控难、供应链协同配套难、市场拓展难、工业赋能难等“微循环”,是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不二选择,更是强链补链、精准施策主攻工业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