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首页 > 教育> 正文

入户摸排,上门送课,批改作业,解疑答惑

南昌:疫情之下 乡村教师撑起小村大爱

编辑: 喻轶涛来源: 经济晚报2020-04-18 13:56:48

  2020年的春天跌跌撞撞来了,但却被一堵高墙挡住了去路。疫情之下,那些关于美德的词语被具化成一个个鲜活的形象:用生命守护生命的白衣天使,用高效创造奇迹的建筑工人,用温暖传递大爱的志愿者……当然,还有用行动践行师德的数千万计的人民教师。

  1月3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延期开学,各地教育部门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网络课程走进千家万户,然而相较于城市家庭,网络、物质资源匮乏的乡村更加引人关注。


简单的人,不简单的事

  在南昌市进贤县三里乡,老师们成了疫情期间整个乡里最忙碌的人群之一。三里乡共有学生1960人,其中中心校1298人,11个教学点共有662人,受疫情防控影响,在本地的老师寥寥无几,除了轮流承担全乡的防控工作,大家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入户摸排,给无条件上网课的学生解决困难,为学有所惑的学生上门送教。“要尽可能去到学生家里,真真切切地了解情况。”三里乡中心小学校长吴卫东说。

  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60岁的何国华今年10月就要退休了,他是三里中心校的副校长兼五年级数学老师,用乡亲们的话说,整个乡里几乎一半人都是他的学生。在三里乡,学生大多都是在电视上看提前录好的上课视频,可何国华很快发现,学生们的上课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许多知识一知半解,再加上缺乏监管,不交作业、不按时上课都是常有的事。何国华又气又急,为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2月初,他开启了每晚一小时的“云课堂”时间,自制了不少教具,每天19点至20点在微信群里给孩子们“开小灶”,课程温习、互动问答、查漏补缺……因为气氛热烈、孩子们积极性高,何国华的“云课堂”经常拖堂,他却乐在其中。

  网课的事解决了,可要如何督促孩子们做作业呢?无奈的何国华采取了最“笨”的方法——上门检查。每天,何国华在孩子们结束了常规网课后,都会有针对性地给数十名学生进行家访,60多天,雷打不动。“昨天的作业做了没有?拿出来我看看!”“上午的网课有哪里没听懂吗?”这些话,何国华每天都要重复数十次。男孩小宇(化名)是学校出了名的淘气包,奶奶常说“有老师宁愿教10个学生,都不愿教小宇一个”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管束,小宇在家简直放飞自我。何国华对他格外关照,不仅叮嘱奶奶一定要监督小宇上课,还利用晚上时间,每天上门辅导功课,以解决他家中没有智能手机没法上自己的“云课堂”的困难。

  不仅是小宇,很多孩子在父母复工带走了智能手机后,都与“云课堂”失联了。这无疑加重了何国华的负担,这意味着头天晚上讲过的课,第二天又要特地上门给孩子们再讲一遍了。

  疫情开始以来,他几乎全天休,但何国华也不觉得累。“我快退休了,能为学生做的事也不多了。”在何国华的职业生涯里,为学困生和贫困生上门送教、每年自费给学生发放教辅材料已是多年养成的习惯,“有人说我一辈子都扎在乡里教书不值得,我觉得没什么值不值的,我教出那么多学生,看到他们成人成才,就觉得特别满足。”何国华说。

  在农村,老师们深谙“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疫情期间,以何国华为代表的三里乡中心小学及教学点的教师们恪尽职守。线上,布置各班建立“班级小管家”,督促班主任、家长切实做好学生“线上教学”的学习;线下,所有老师主动入户家访,检查作业、查缺补漏、谈心谈话……老师们尤其关注贫困生的上课情况,不仅由学校出资为4名精准扶贫对象购买了网络电视,老师们自己也千方百计为学生协调上课。


“农村太缺老师了,我离不开”

  同在三里乡的红星小学是一个只有45名学生、8名教师的农村教学点。疫情发生以来,因为老师们都在外地,大小事务都由身兼数职的“全能校长”吴建平一力承担。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他对网络教学有些陌生,也不太懂电脑,可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学会了打印试卷、用手机批改作业。几乎每天,吴建平都要去学生家里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红星小学有3名精准扶贫对象,在网课开始之前,吴建平便操心起3人上课的事情,经过多方协调,其中1人被安排到亲戚家中上课,另外2人被安排至吴建平朋友家里上课。“其实挺难的,那段时间人人自危,都不同意让孩子去家里。”吴建平已经记不清费了多少口舌才劝说成功,被抱怨过、被误解过,直到孩子们都顺利地上了网课,吴建平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

  今年是吴建平工作的第42个年头了,这42年里,他辗转于三里乡的多个学校,却从未想过离开。“也有机会去县里工作,但农村太缺老师了,我离不开。”但很少有人知道,吴建平也是一名糖尿病视网膜性病变患者,去年通过手术,他的眼睛才能看清点东西。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在南昌的教育领域,从来不缺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乡村教师的身上尤多。而大众被感动的,往往就是当前教育中所缺乏的,或者是那些应该坚持而没有坚持的东西。他们之中,既有两鬓斑白、扎根农村大半生的长者,也有为了梦想、勇挑重担的“90后”新人,还有为了留守儿童“抛家不顾”的支教夫妇,他们投身乡村教育,为无数孩子点燃梦想。

  25日,南昌市教育局下发文件,要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对本区域、本校内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等终端设备的贫困家庭学生(特别是建档立卡户)进行梳理统计,并主动作为,通过地方、社区、村委会协调解决此类学生在线学习的保障问题,确保线上学习全员覆盖。”于是,在全民居家防疫的节骨眼上,乡村教师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带着家人的不解整日奔波在乡间小路上:新建区石岗中心小学经过摸排后,给8户学生购买智能手机、办流量卡、拉网线,解决了孩子们的燃眉之急;湾里区罗亭中心校经过与村委会协调,为孩子们开办了临时“村委会课堂”,确保在线学习不落一人;安义县长埠小学根据孩子们上网课的反馈,组织教师录制视频答疑解惑………幸而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全市没有一个农村学生因为“没网络”而长时间缺课,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没有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反倒将乡村教师们身上的可贵品质照得熠熠生光。


“能得到孩子们的爱,是我最大的幸福!”

  有人说,教师的爱是最无私的,他们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守在农村的何国华们、吴建平们像一棵棵大树,为孩子们带去依靠和希望,他们吃了不少苦,但留给孩子们的都是甜。

  但是,他们却不觉得苦。

  就像何国华几天前在办公桌里无意发现的一张学生于2019年6月留给他的小纸条,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谢谢您能关心和爱护我,老师,我爱您。“所以我们哪里会苦,能得到孩子们的爱,是我最大的幸福!”何国华把纸条摊平,眼神里满是光芒。